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第二模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语文教学设计中学(四)答案解析

2024-01-31 10:44:21
中师华图

(四)【参考答案】

课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朗读感悟和合作学习能力。

3.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过程:

一、渲染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初,教师发言: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 2300 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 48900 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 130 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提问:说一说,你对诗人李白有哪些了解呢?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呢?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了解,自主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揭示题目

提问: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了解,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闻:听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215~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寄:寄托,托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三)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要求: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全诗。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第一:深入分析诗句,感悟内容、写法

1.提问: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要求:学生朗读诗句,同桌交流,并回答。

明确:杨花,子规的啼鸣。

2.提问: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提问:这句景物描写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引导: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准备)。

5.提问: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惊惜之情。

6.提问:“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提问: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寄:寄托,托付。与:给。“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提问: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于明月?

~216~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点评。

明确:(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

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

9.提问: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明确: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1.提问: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能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12.引导: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第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第三:总结写法

1.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2.提问: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217~

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以月寄情的诗句?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首诗歌之后的感受。教师归纳补充: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贬谪者。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意境。

3.课下搜集以“杨花”“子规”为意象的诗,并谈谈给你留下的感受。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应聘时请将简历抄送一份到:jiuyeqiao@eol.cn,邮件标题:应聘单位名称、姓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第二模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语文教学设计中学(四)答案解析
相关栏目
最新动态 更多>
招聘公告&简章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